“水木清华”散文集

    季羡林先生曾在《梦萦水木清华》一文中写道:“清华园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

    清华大学通识课程《大学精神之源流》下设小班课“清华学”,由法学院杨国华老师主持,选修者为本科新生。以下是2016年10月8日在“水木清华”现场教学课后,全班十九位同学撰写的散文汇编。

    有幸与杨老师及诸同学共游“水木清华”,秋夏交接,湖光山色,潋滟生辉,不胜欣喜。

董迪迪 2016级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清华学》课程助教

2016年10月20日

1.与水木清华的相遇

曹文潇 法学

    初次来到自清亭前的这片荷塘,还是在开学的那一天。尽管旅途奔波,十分疲惫,天公也不作美,但还是想要带父母去到那著名的荷塘月色,看一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叶是不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荷塘是不是有文章中写到的那么迷人。开着导航,却早已十分不耐烦,腿酸了,脚也很痛,不知道还要走多远。似乎是冥冥之中,我们放弃了导航,顺着一条小路,上了山,再往下走便是有着一片翠绿的荷叶和点点粉荷的荷塘——自清亭前的这片荷塘。

    惊喜之情无法言表。这周围很静,我们坐在了荷塘边的长椅上,看雨滴在荷塘上泛起涟漪,看翠绿的荷叶在蒙蒙的水汽里静静的立着,看那粉色的花朵在风中起舞。时间似乎静止在了那里。夏天已到了尾声,但那荷叶却长得茂盛浓郁,荷花依然亭亭玉立。杨柳垂在湖面上,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绿色瀑布,让人沉迷于这绿色的世界。烟雨中,真真似一幅水墨画,被人用墨笔渲染。这美,让人忘记了疲惫,而我也忘记了要去荷塘月色亭,也许这里,就是当年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吧。

    那天中午,再次来到这里,夏天也已经过去了。荷叶有些残败,但却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天空蓝的似一块绸缎,阳光也为一切打上了绒毛。虽然天气转凉,但看这荷塘还是暖洋洋的。我相信一切万物皆有性格。无论是树木,还是野花,无论是大学,还是景象,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独特的感觉。这片荷塘,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雨雪霜,始终静静地卧在校园的一角,任岁月轮回,风吹雨打。它的性格大概是静美与温和吧。它也许会被垃圾污染,我们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也是为了为这个世界提供美,为了展示它自己的美。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句话立于荷塘边上,也是水木清华的由来。在我看来水木清华的意思是水的澄澈与花木的葱茏繁茂。这繁茂的景象,亦是象征着清华同学们的活力朝气,也是对同学们的祝福与期望。

    我喜欢水木清华的每一草每一木,喜欢这里的风,也喜欢这里的水。

    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唤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又能够发现许多新鲜的东西,心情不同,时间不同,景色也不同。越来越爱我们的清华园,越来越爱这荷塘,期待再次与美景相遇。

2.“泡”在水木清华会有一种怎样的体验

邓浩鑫  水利系

    我大概是中午12点到达水木清华的,刚刚踏入这里,就看到一对母女坐在长椅上,似乎在谈论什么愉快的话题,我小心地从她们后面走过,看到女儿正指着自己的手机与母亲分享照片中的点点滴滴,我突然受了很大的触动,有点欣喜,不过更多的是对这种秀恩爱的羡慕嫉妒。淡淡的、却又是十分真实的,我有想去跌水平台的冲动。
未见流水,又闻水声,我到了跌水平台。说句实话,对于生在湖南、长在洞庭的我而言,什么山石流水、树林阴翳、垂柳荷花没见过,所以这里本该不能引起我什么触动,但我却深深地被这里吸引了。我在一旁的长椅上坐了下来,思绪回到了在我来北京之前,我爸妈都十分担心我不能适应北方的环境,但进入清华以来,每天都可以看到翠绿的树,所以没有觉察到什么,还觉得北方也不过如此,直到我看到了水——原来北方没有的是江南的水啊!

    或许康熙当年是因为留恋于江南美景而建了这样一座园林,但对于我来说,仅是这一点点水都能勾起无数思念。

    我们现在求学在外,以后也将漂泊在外。故乡,对某些人而言是到不了的远方,充满着无奈,充满着心酸,内心也被绵长的思绪所充斥。咱们的“江南水乡”,何时才能瞥见你芳容?

    身心俱疲,我决定就在这地方小憩。说也奇怪,躁动的流水声在我听来却能使内心平静,带来一种十分安逸的感觉。

    醒来时神清气爽,继续向前走去。刚从后山的小道出来,转角就有一白色画布和一个在捣鼓什么的学生模样的人映入眼帘。好像是一位画家,我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了下来。我细细在一旁观察,他坐在水木清华东北角,自清亭旁边的一个石头上。一开始还有点害怕他会赶我走,但看到他完全没有理我的趋势之后,我就放心地在他旁边看他画画。我到的时候他底稿已经画出来了,已经进入调色阶段了。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内,他在静静地画画,我在静静地看。揉、线、挫、拍、拉、擦、砌、跺……看着他一步一步由上及下,由远及近,将眼前的景色拓印在画布上。就这样,三个小时我们俩没有说一句话,但我感觉我已经透过眼前他这一幅画看到了他眼中的水木清华,看到了他所觉察到的美,就好像我们就眼前的景色谈论了三个小时一样。我们的精神就这样通过水木清华连结在一起。

    但在看他画画的同时,我还看到了许多其他人:他们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拿着手机,拿着单反,给自己和周围的景色拍照。摆一个pose,拍完就走。我没有一个一个去了解他们,所以不敢妄下结论地说他们每一个都没有认真欣赏眼前的景色,但我说其中的百分之九十是没有认真欣赏只是想拍一个照证明自己来过这里你应该不会有异议吧。如果所谓踏遍大江南北只是这样随便一走,没有安安静静的欣赏,没有自己的体会,没有对这美景有所感悟,没有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那即使你游遍宇宙又怎样,还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就是在生物学上多消耗了一点卡路里。

    朱光潜先生说,“适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倘若内心浮躁,只是像如此蜻蜓点水一般,没有让自己的内心充分与周围的景色接触,是不是距离太过大了一点?试想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又怎能理解景色中的内涵?

    偌大一个水木清华,像这位画家一样的人有多少,像这些游客一样的又有多少?

    现代社会看样子是又多了几分浮躁,就连本该是放松身心的旅游都有层出不穷的“一日游”,我就想知道,一个著名景点,用一天能干些什么,跑来跑去难道不会累吗!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遥远,开始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

    幸而还是有这样一位画家令我钦佩,令我欣喜,令我有希望。

    后记:这次可以说是我第二次来水木清华,只不过上次是参观,这次是“泡”。什么叫“泡”?在现代汉语中,“泡”是保持一种沉浸的状态,是把自己沉浸在一种环境、一种对象、一种氛围、一种感情之中。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与热爱是“泡”不下去的。今天我有幸若有若无地找到了这样一种感觉,颇有感触。

3.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邓明鑫  水利系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水木清华”,也知道有个歌手组合叫“水木年华”,而清华园中这一角惠风和畅的所在倒不了解多少。

    去年夏天来清华园参加暑期学校,当时可能只是抱着增加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的几率来的,故也并无什么闲情雅致在这百年园子里转上一转,然而那时却对这“水木清华”有了映像,因为有一个游客问我“水木清华”在哪里,我只能说不清楚,并且补充道,那里可能封闭了,在施工。只听那游客连连说道,可惜可惜。从那时起便一直想去看看。

    最终我来到了清华园,虽然一开始系里就组织了游览,可还是没有去到“水木清华”,由于生性不好动,也懒得去寻,就这样一个月后,很奇妙的与之邂逅了。

    那天外校的同学来清华园游玩,到傍晚了,我送她到西门去,打算走一条近些的路,在大礼堂边上一拐就来到了“水木清华”,华灯初上,晚上的建筑,朱红的油漆,在澄黄的夜灯的照射下显得更加雍容华贵。可惜脚步匆匆,来不及细看。这便是我与“水木清华”的初遇吧。

    晚秋雨,似水流,让人心里不由得又添了几丝烦忧。国庆假期后又来到了这里,转眼天已放晴,走进水木清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荷塘,这是一方小小的水域,碧荷已残了,平添几分衰颓。

    这次终于可以仔细地欣赏美景了,转过一周,不由得将之与苏州园林,故宫联系起来。水木清华作为工字厅的一部分,自然有着对称协调的一面,而荷塘和后山的随性布局也有了灵活轻巧的特色,倒觉得这真真是别具风格的去处呢。两侧柱上题着殷兆镛“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的联语,果不其然啊。

    想等到冬天再游览这里,也许还会另有一般滋味吧。

4.风景秀丽的水木清华

游奎  化学工程系

    走进水木清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荷塘。一排排荷叶像精致的地砖铺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水里有许多水草,水不是很深,水草也很短。别看这只是一方小小的水域,它却是鱼儿的天堂,一群群鱼儿在里面来去自如的穿梭,或许是在捉迷藏吧。一些可能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东西,也许就让有的人如痴如醉,小小的事物也能包含无穷的乐趣。

    环绕荷塘的是一圈错落有致的石头,石头的形态千奇百怪,纹路各不相同,不知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沿着荷塘走着,心里不断涌现的是对艺术家们的赞美,那几尊人的雕像或许正沉侵在这风景里吧。

    临近荷塘的是一些古老的建筑,低矮的屋檐和五彩的图案给水木清华清理的景色加入了一点绚丽的色彩。绕着荷塘走上一圈,一边听着林子里鸟儿的鸣叫,一边看着水里鱼儿的嬉戏和潺潺的流水,最后再看看水木清华的对联——“楼外山光应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荡藹洵是仙居”,心里不禁有所感悟。

    此时的天空水晶般湛蓝,白云悠悠、去来无意,我们的心也像白云一样飞出去了好远。

5.又见水木清华

冯尧  电机系

    从第一次发现水木清华,到第二次发现水木清华,我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什么说发现呢?因为我觉得只有这两次来,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是来清华参观,自己无意中地漫游走到了水木清华,发现清华竟然有秀丽与古朴和谐共存的地方。而第二次,也就是上一节课,我才比较充分地发现了这里的美丽。期间,自己也多次来过这里,但是又有哪一次是细心观察呢?不过是有名无实罢了。

    国庆节时,杨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去看雨中的水木清华,很遗憾,当时自己正在火上上往学校赶,错过了这次雨中的邂逅。之后又看到了同学的诗,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这次,自己也算是见到了水木清华的另一个极端,晴空万里下的水木清华。

    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从后山出发,参观水木清华:后山之中也有两条近乎平行的路,一条在山上,一条在水边。自己来回走了两次,希望能尽享这里的美,不要留下遗憾才是。山上之路,较为曲折,多在树木之中,对于那一天较为寒冷的天气,实在算不上暖和,那一泓水更是看不到。但是,也别有一番趣味,在树下是光影斑驳,一个个小小的光点照在身旁的树丛上,更是显得光的透亮与叶的清翠。路的拐角处更有一株小树,结着诱人的红果。走到尽头,本以为错过水边的我却听见了水的哗哗声,水从石缝间喷涌而出,一个跌水平台出现在我的眼前,令人眼前一亮。虽然规模不及瀑布,但是其中的意味与情趣却在这样的一方园景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水边之路,更加亲近水,水就在离脚很近的地方,自然水中的翩翩荷叶,水下的条条小鱼,姿态一览无余。这里阳光也更加的充足,连那略有衰败的荷叶也显得又有了生机。水边有故意放置的巨石,两块之间成一小径,穿梭其中,别有趣味。

    令我羞愧的一点是,当在小路上看到有一块独立的石头时,自己走进去看,看到正面原来是英雄纪念牌时,自己才发现自己站在了这块纪念牌的旁边,站到了一个不应该站的位置,急忙退回,低头默念了我的歉意。

    从另一边回到自清亭,见到的则是古老的建筑与路边的依依柳树,右边是清华的文化,百年不变,依然屹立,左边是清华的美景,春华秋实,日日新颜。柳树微微接触水面,在风的吹动下,在水中画下一个又一个的涟漪。

    其实,看到了这么多,这里给我的感受,我觉得两个字刚刚好,“精致”。小小园景,有山有水,有庭有泉,一泓泉水将两份截然不同的景色分割,又浑然一体收纳其中,有日日更新的自然美景,又有百年不变的古老建筑。总觉得这里应该会有在阳光下打太极拳的老人,但又觉得应该也会有坐在长椅上温情的情侣,更有清晨晨跑经过这里的年轻人,所有的这一切都自让而然的联系在一起。自己还没见到,但自己一定会看到,用我四年的时光来尽情发现你的美。

6.水木清华,灵秀静好

土木工程系 傅森

    惟愿有一个那般天晴风和的下午,在水木清华岸边柳树下木椅上度过一段很长很长的、静谧美好的时光。

——题记

    对于“水木清华”,我在高中时早有耳闻与向往,中秋夜也曾带着北大的高中同学到水木清华牌匾下逆着月光看那幅“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名联,但对于“水木清华”这四个字所承载的无尽美景与内涵,我却直到那天中午才真正领悟。

    那天的天气很好,有蔚蓝的天,和煦的阳光,微微的风。中午穿过工字厅西边的小巷,来到荷塘西南角的岸边,那一片温柔垂下的柳条和水畔的木椅,最先给我了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平静的水面上有一半面积被荷叶填充,余下的水面倒映出让人心境瞬间平和无比的蓝天,岸边有坐在木椅上静静看书的女生,有安静地打着太极拳的老人……——我突然不禁觉得:如果能在这么一个静美的地方度过一个下午,或看书,或沉思,或写一些文字,甚至只是单纯地发发呆,该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一件事。

    踱步走过荷塘的南岸,看到东边有一个亭子,愈走愈近,看到亭子旁立的一块石碑,原来这就是我们所寻找的自清亭。斑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个个饱含力量的字,记录着亭的由来和朱先生的生平。目光透过那空空荡荡的亭子,感受着那里特别的氛围,我感觉到:朱先生早已离这个世界而去,但他的文墨、他的情怀、他的风骨,却依旧潜移默化着一代代的清华人,潜移默化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今天的我们,即使在同样“淡淡”的月光下,在同样“曲曲折折”的荷塘边,恐怕是再难以完全体会到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感的“心里颇不宁静”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徘徊吧。望见北岸的朱自清先生的白色雕像,我的心中更加感慨万千。

    在杨老师来到亭子后,大家开始绕着荷塘亲身体会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踏上北岸曲折的小径,仿佛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一步步地走,两旁的草木和山石迎面“走”入我的眼中,让我想起了《试论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中的一句话“整个园林的艺术形象──包括山水、道路、花木、亭廊等, 原是固定静态的景物,都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 在动观者的眼前由远而近 , 渐次移过。在这种情况下, 园林中所有的静态景物都变成了动态的景观。” 顿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仔细观察,慢慢地发现山石草木的布置真的是园林设计师和建筑师精心安排的,颇有山水园林的趣味——水岸的石头曲折中不失规整,和成一线的水面相映成趣,而跌水平台的跳动的水,在阳光下闪着清亮的光,让人眼前一亮;跌水平台的石头上的青苔和水声,更让人仿佛面对着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涧。噫!韵味十足也!

    按逆时针方向慢步经过水木清华平台前,再次品读那幅对联,愈加觉得其气势磅礴而不失灵气。我思绪万千——究竟是充满灵气的清华园造就了一代代的学子栋梁,还是一代代的清华人让这个原本就秀丽的园子变得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和灵气?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也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环境能影响一群人的心境和旨趣,而环境中的人或曾经在这个环境中生活过的那些人以及他们的精神之光,或许也早已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了吧。

    想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最后一章所讲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我多么愿意,在一个祥和平静、日光和煦的下午,走过那片柳荫,坐在水木清华岸边的长椅上,陶醉于那一份灵秀氛围,那一份岁月静好。

7.览水木清华随感

李凌峰 精仪系

    最早知道园子里还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园林还是在军训时看到同学们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几张水木清华的照片,让我感慨清华这座理工气息如此浓厚的学府还有这个浪漫美丽的地方。然而初次来到这儿还是一次雨天的邂逅。彼时我正在沿着文学大师朱自清曾经走过小道在荷塘边游逛,突然抬首间发现隐藏在密林间的这座园林一座厅台傍水而建,清亭怪石交相辉映,河面上薄雾微笼,荷叶亭亭玉立,几滴露珠在上面摇摇晃晃,虽然没有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光粼粼,但却也别有一番味道。后来又来过几次水木清华,只是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体验。到了国庆后的那个星期六,老师又组织大家一起游览水木清华,我开始打算再绕着林间小路游览一番,但后来偶然走过河岸边,不经意间瞥见荷塘里有一条泥鳅在游来游去,感到很奇妙,想起不久前去圆明园看到湖里面一群鱼在争抢着游人洒下的面包屑,还不时的跳出水面,原来园子里不仅鱼不怕人,连泥鳅这样胆小谨慎的生物也不怕人,想必也是习惯了我们这些游人。后来我便一直绕着河岸走,观察起了荷塘的水下“世界”,塘里的水虽然有些混浊,但一眼望去也能看见水底的水草,还有一群一群的小鱼,说是小鱼,因为鱼的确不大,如果不仔细看,在阳光底下,真的发现不了这一群隐形的精灵,这也不仅让我想起了小石潭记里面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别有一种淡泊窆空灵的意境。可惜后来因为急于去上课没有机会聆听大家的一番见解,很是遗憾。

8.游水木清华随感

李旺奎  水利系

    再循小道,我步入水木清华——一个向世人展现清华柔美一面的诗画般的园林。

    未入其境,清脆悦耳的鸟语已将我从午睡后的惺忪中唤醒;渐行渐近,涌水之声让我彻底放松,忘却了疲惫。当我看到那高高低低的驳岸岩石,我不禁感叹建造者的精妙技艺,那一块块淡而无奇的冰冷石头竟能被堆叠得如此艺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严丝合缝、各具情态,每一块都经过建造者的精心挑选、细细安排,每一块都凝聚了他们的激情与热血,从而每一块都有了炽烈的心,每一块都让这里更有诗意。

    行至工字厅后的入水平台,低头望向静静的水面,看着随风颤摆的芦苇,注视着左右摇曳的荷叶,聆听鸟鸣水泄,我感觉自己已不是站在平台上,而是站在水面上,我成为了它们中的一份子:我能感受到池水的默默流动,感受到芦苇聚会般的欢脱,感受到荷叶挺拔身姿的努力。闭眼遐思,我回到了家乡的湖边,那里也有青山,也有鸟鸣,也有芦苇,也有荷叶,但和这儿不同的,是那里还有钓鱼的老者向我招手,有熟悉的声音在呼喊,远处有熟悉的房屋矗立……原来家乡的湖早已被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不知不觉间带我走近了乡愁。不知他日对着别样的水面,是否也能想起这悠然的水木清华……

    不觉已来到跌水之台。石缝中清水平泄而出,砸水而下,周遭水雾缭绕,颇似仙境。此水一出,给荷塘增添了活力,荷塘便能永续不枯,正如清华这个大园子,每年都会新增一批主人,为园子注入新的活力,每年也会有一批人离去,然而他们从未离开——这个园子会永远包容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是这个园子的主人,正如这里的荷塘,包容着永不间断的活水,却从不改变它的深沉。

    一路走来发现这里游人不绝:有集体参观的,有朋友相邀的,有情侣漫步的,有家人陪伴的。不管是谁,应该都是带着美丽的心情,慕名来到水木清华的吧,在这里给自己一段完全放松的时光,留下一段永生难忘的回忆。忙碌城市中的这一片园林,不知给了多少人一个弥足珍贵的机会,去回归自然、贴近内心、感受灵魂。除了游人,还有坐在长椅上唠嗑的、睡在长椅上休憩的、独自驻足观赏的——他们,都融入了这片景色,把身心都托付给了这片山水。我想水木清华之所以这么有魅力,不光是因为她的秀美山水,也是因为自觉融入她的这群人:两者共一,游者自迷,亦迷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景,而这样的和谐,又衍生出了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样的另外形式的美,如此往复,则其美程度愈深,面愈广,欣赏者在面对美时思考愈深,所得愈广,岂不妙哉!

    独坐于池边石岸上久矣,正发呆之时,一条红鲤破水而出,我顿感惊喜万分,果然这池中是生机盎然的,纵使荷叶有所枯败,不能改活水之源,不能改池之朝气。又想到,鱼已不以我为异,岂不是我亦已融入其中?这样的猜想被景中之物所证实,又与自我之感觉大不相同,一种惊喜之情更油然而生。再想想自己所欣赏之景无不有人点缀,那我又是别人眼中之景吗?卞之琳曾说:“你在楼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禁再次为这人与景的共一所感慨。

    今日来此感慨颇多,想来也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在前几天杂务缠身之时前来。第一次来此之时心境不佳,加之阴雨绵绵,带小伙伴匆匆略过,不曾见其美;第二次于课堂之上虽天朗气清,心境亦宽松许多,然不免多了一丝匆忙,似是在任务驱动下留下足迹,故虽有所悟,还是没有今日感慨之丰。王安石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鲜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说,真正的美景存在于人的内心,那不易到达的空灵的灵魂深处。纵我今日有所获,终还是没有看到真正的美景,没有真正达到剖解自我的境界,而这样的境界,我将终我一生去追寻,去看看那里是否布满鲜花,天空是否湛蓝无尘,湖面是否清丽如镜……

    水木清华,这个奇妙的地方,用她的美征服了我,用她的美告诉了我答案:当有一天我面对着别样的水面时,我定会想起这片园林——这块宁静的土地,想起我在这里的发现,想起我在这里的遐想,想起我在这里的思考,想起我在这里的邂逅,想起我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9.水木自清华

梁志龙 材料系

    忘不了那天雨后与她的邂逅。

    午后无事,正值骤雨初停,心想此时清华园或许较常日,应别有一番景致吧。于是踏着自行车,沿着清华的道路任意东西,不自觉已来到二校门。不妨进去吧,也好一见水木清华的风采。

    来清华以前便对水木清华早有耳闻,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照片中也曾见到过那副古朴的楹联。其时虽未至,然心向往之。如今来到美丽的清华园,怎能不去一睹其芳容?就着这雨后清新宁静的氛围,我便开始了这浪漫的寻觅。

    从工字厅前出发,沿着小路漫步,轻轻的,生怕打扰了这清宁的一片天地。虽不下雨,我也撑着雨伞,聆听树叶露水掉下时的美丽和弦。这环境也因为它和湖面时而敲出的雨声而更显静谧。

    此时,小河上飘荡着几片树叶,顺着河流沙石起伏打着旋儿,这条河将把它带向何处,在一瞬间,我仿佛在那叶子上看到了我自己。生命的河,载着我们缓缓流动,合理起伏不平,我也随之起伏,这条生命之河将通向哪里?谁也无法知道。

    顺流而下,不久便豁然开朗,一片荷塘倾入眼帘。塘边杨柳依依,这时雨停不久,天色仍显暗淡。但却显山色空蒙雨亦奇的韵味,塘中,不少荷叶凋残,是自然的定数,但更多的荷叶仍绿油油的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对岸朱自清的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远方,我走进山中,一不小心抬起头,树上的水珠纷纷坠落,便想起《山水之间》的那一句,旅人停步折花淋湿了绸缎,满树玉瓣多傲然,江南烟雨却痴缠,花飞雨追一如情缘理还乱。似乎置身于江南的故乡了,在这派山水之间,我已失去了寻找美点的心思,也不想着拍几张美丽的照片了。我愿成为这幅淡雅的画卷中的一部分,享受这一天地,带给我的宁静悠然与幸福体验。这便足够。

    我愿意,化莲花在湖心,只陪你,泛岁月的涟漪我愿意。

    我愿意,化流沙躺湖堤,只陪你,恭候冬夏的轮替。

10.水木清华—一段美好回忆

刘娟 社科实验班

    依旧记得初次遇见这里时,一心只奔着朱自清先生雕塑,与它合影,完成任务——孩子式的天真。当时只觉得这里挺好玩的,但要是可以去采摘莲蓬就更好了,可惜当时这边在施工,路被阻断了,我们不能到它的后山(我们姑且称它为后山吧)去看看,不能去走走那些小道……终于,又是一次一群人赏玩水木清华。

    或许是个人成长经历,一见那满塘的荷叶,顿时就有了一种快乐的回忆,只觉心头暖暖的,笑容洋溢在脸上,耳边响起了一串串清脆爽朗的笑声……小时候,我们经常一群小孩子偷偷溜到田野里荷塘边,一起钓小塘鱼·抓蝌蚪·采莲蓬……各种嬉戏打闹,满满的都是快乐。

    而此时的荷塘,虽已有些凋敝,但一眼望去,还是满塘的青青的荷叶,给人一种青春活力。不得不说,荷这一植物,总是给人带来欢乐与生机。在秋天,它不会是最快衰残的,虽然荷花谢了,但叶子还是绿的;过了冬天,即使你不去打理,它依旧会自己生长,在夏天给你满塘红莲的惊喜,给你采摘莲蓬的欢乐——总之,它永远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这种生机与活力还可以传递给爱它的人。

    沿着荷塘周围的小路,我们走到了后山的丛林,树木不算太密,但是枝叶还算繁茂,遮挡着阳光,光线明显要暗些,若是夏天必会有一丝清凉。我们边聊边走,一直拐进了后面的烈士纪念碑,心情也就慢慢沉重起来了,欢乐之感慢慢散去……一直不太理解这边的布局设计,刚刚游完荷塘,走过清幽的林间小道就来到了烈士纪念碑前,还好,我还能够接受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但我们还是静静地离去,回到课堂主题……

    时间还很充裕,于是我们又绕着荷塘走了一圈。没有太多的感慨,只是借着荷塘,慢慢地恢复自己的情绪。抬头一望却遇见一块如棉花糖的云朵,还有湛蓝的天空(毕竟下了几天雨)相衬,真的挺不错的,让你有种想吃棉花糖的感觉。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虽未遇见鸣禽,也未赶上水木最是清华的季节,这里的一切还是挺好的,给你一种略带伤感而又欢乐的感受,可以说是美中不足吧,或许这样它会吸引你去一直关注它——直到遇见最美的它,然后爱上这里。

11.水木清华遐思

刘羿铭 材料系

    就像我在课上已经提到过的,四年前,我与水木清华有过一面之缘。只是那时纠结于深秋时节荷塘衰败,草草走马观花一场,除了合影,心里竟没有一分一毫的留念,那时甚至没有机会到小小的后山转一圈,自然没有发现重游故地时发现的、带给了我好大惊喜的小瀑布(虽然应该是跌水)。

    那么现在,当我坐在六教的安静教室里,回忆的重点自然是作为清华新生的我,在清华学课堂上拜访水木清华的经历。课前提前了二十分钟到,百无聊赖决定自己绕着荷塘走一走,却没料到荷塘占地面积出乎意料的不小,一边走一边拍照,走回自清亭已经即将上课;令我啼笑皆非的是,上课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再绕荷塘探寻一圈,不过这次加上后山。那么我便再走一圈。一边走一边发照片。这次更多的想看一看后山,却不解气地发现,这山真是精微得过分,走出几步就看到西操了。心里略有不尽兴的感觉,便走过去,毕竟山与西操之间还藏了一条小河、一道小径。在小径上走过几步,便看到了断碑。回想起它的来历,我不觉肃然;这竟是来自圆明园的仙物,虽然残破,却直立着,不屈的。我早已不是是写高考作文时那个看到什么社会现象都会联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刘羿铭了,但是,站在来自圆明园的断碑前,我满心满脑都是我的祖国,她的历史,以及,与我有关的,她的未来。

    再走几步是英烈纪念碑了,我没有拍照,因为怕破坏这里的肃穆气氛。我只是沉默的站立,低下眉眼,抿紧双唇。大概没过多久吧,我抬头,离开。绕了没几步回到跌水平台处,居高临下地站立了好一会。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真是不错,竟然没能注意到江山之中的一切污点,只觉得无限美好;这些都是清华的,而清华是我的。这么说矫情而且自负,但是我是真的因此开心很久。

    课结束后给娘亲发了照片显摆自己的行程,同时我想着,这莫非是每个人的本能呢,看到美的东西,会想要让亲近的人一起看到。这其中的成分,大概也不止是显摆,亦不止是想要和别人分享喜悦;一定还有对美的从心生出的敬畏却莫名亲近的欲望吧。

    这一定不是我最后一次造访水木清华了,我想看到它的春夏秋冬,并记录它四年间的一切变化。我想自己是执迷一般,执迷地想要和这片荷塘一起,见证一些东西,清华的,荷塘的,我的,足矣。

12.你好,水木清华

张耀煌  化学系

    十一做志愿服务期间已经多次来过水木清华了,见过烟雨微朦的水木清华,也见过艳阳高照的水木清华。但当时对水木清华我却只抱着对游客进行我所知之物的介绍的心态,似是带着一种匆忙感,因此很少有过机会能够仔细观察,只知有自清先生雕像、自清亭、工字厅后门等在南边即可看到的景物罢了,没有一览全景,自然没有这次中午一游来的愉快。

    夏日已过,荷叶都耷拉着脑袋,一副沉闷的样子,有伤雅意。但隋鑫同学援引自《红楼梦》中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似乎有一种“枯”的意蕴在其中。我从西面上了小土坡,映入眼帘的是跌水平台。水自上而下,或舒缓,或湍急,哗哗的水流声为北面山林的静景添了一丝动意。靠近了看,可以看到黑色外包的水管,北面就是校河,水的源流自然也就解释的通了,不得不说园林的设计者构思精巧。但却在心底凭添一丝遗憾,是这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严重以致对于这看似是天然园林所造成的“破坏”,还是内心中对美景的过于追求而不满于人工建造的突兀。也许,这本是设计师开始留下的一丝残缺。

    再向前走,便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像。自清先生呈坐姿,全身以大理石雕刻,是常见用于表现君子高风亮节的手法,底下一排小字由于沙石堆积已经逐渐模糊。我探出手拂去石子,才看清是“王克庆作  一九八七年四月”。从这个平台向工字厅方向望去,景色是与从自清亭望过来大不相同的。这边看去,更有园林的感觉。近处是荷塘,荷塘的四周种着几棵柳树,树则随意长着,有的似乎爱天,长得高高的,有的似乎更喜欢水一些,探下头去,想要与水面脸碰脸。工字厅只露出小半截,如同湖畔小居一般。望着岸边,驳岸确实像是从边缘长出来的。突然想到柳宗元所写“其岸势犬牙差互”,这驳岸虽不如犬牙差互,但也算是颇有参差。

    再向前走,石块变得密集,到了假山阴面,西边有块似被人削过,拔地而起的石面。假山所包着的是一株极高的树,目测有上百年了。树自山中出,从外面看,愈有一种挺拔的精神在里头。假山的北面有一块烈士纪念碑,为这休闲的园林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从假山中穿出,便又回到了自清亭中。突然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在我脑海中冒出,若是各位先生真有灵魂存于世间,那么朱自清先生是否常常与吴晗、闻一多先生一起在此处畅谈文学呢。

    水木清华,你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你将与我共度过这四年大学生活甚至更久,我愿意更多更多地了解你。你好,水木清华。

13.终见你——水木清华

青鈺霖  机械系

    知道今天上课的地方是水木清华,特意早到了一些,想趁着上课之前自己能有时间好好走一遭,好好拜访一下这个早已熟悉却一直没有遇见的故人。说来也惭愧,来清华这么久了,真没好好走走。第一次听见水木清华是因为一首歌,歌名现在也记不得了,只记得是水木清华这个组合唱的,因为那首歌,认识了李健,也认识了水木清华。来清华之后,其实一直有想到水木清华来看看,但自己的确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想找同学一起来也不好意思开口,自己一个人来又觉得显得落寞了些,就这么一直托着。现在,仿佛自己有了一个理由,一个来这认真看看的理由,便早到了一会,想要好好窥见一下它的庐山真面目。

    站在自清亭外,望了一眼,荷塘里的荷叶有些已经凋敝了,但却并没有一种残败之感,因为远处的荷叶随着微风在那摇摆,生机盎然倒让我忽略了眼前的残 叶之景。天空被前几天的雨水冲洗的很干净,天蓝色的晴空,还有几朵看着像棉 花糖的云。顺着天空向下,是一座山,被洗的发亮,很绿,让我有了一种很想进 入看看探索一番的欲望。于是,走吧,去看看。

    沿着荷塘走着,四处张望着,仿佛看到了什么什么就属于自己的感觉,用眼 睛不停的扫视着周围的一切,真有点像小学生春游的样子。走了几步,来到了两 块大石头前,它们矗立在道路的两旁,中间留下了一条让人能过的小路,布局让 人顿时有了一种皇家园林的感觉。又向前走了一会,潺潺的流水声很快抓住了我 的耳朵,脚步变得快了些,心里也变的有了些期许。终于,看见了它,是一个跌 水平台,有点小瀑布的感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径直走向了它。走到它的出水 口,看到很多清澈的水从地底下冒了出来,虽然知道这基本不可能是地下泉水, 但还是忍不住把手臂伸了下去,水很凉,也很舒服,摊开手掌,让流水从指缝中 穿过,流入荷塘。

    走着走着突然有了些许伤感,因为美景总会让人回忆起什么,想着曾经和故 人也是在家乡的水库旁,一起聊天,嬉笑。现在自己却在这一个人看着眼前的一 切,景色虽美,却无人陪我一起欣赏。陷入自己的回忆中,不知不觉已来到了荷 塘的另一边。人也多了起来,看见有一家人在拍照,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一个 年轻人。小孩子在摆着姿势,家人在给他照相,欢笑从她们口中蹦出,看着她们 开心的样子,我看得出了神,这才是我在水木清华看见的最美的景色,欢笑在荷 塘的这一边传递,我的伤感也慢慢褪去,融入了这水清木华之中,融入了这欢笑 之中。

    不一会,该上课了,去上课吧。不过还好,终见了你,我从未谋面的故人。

14.看不尽的水木清华

周心怡 土木系

    水木清华我是早有耳闻的,早年家乡一处小区就挂着水木清华的名号,虽是 有抄袭之嫌,但还是给当时的自己一种美与人文底蕴的联想。

    来到清华以后,也是曾来过这里的,定向越野时的匆匆一瞥,收集做展示的资料时在这里驻足拍照, 这里都是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的,西洋建筑的风景到这里陡然一转,竟像是回到 了江南水乡。

    然而,从来是没有像现在的心情的。过去游览时不懂园林艺术的匠心,读过 资料才知,原来这座园林有那么多重风景。

    工字厅平台,揣摩园艺师精心布置的山峰、山坳。阳光正好,山上植物葱 郁,水面荷叶婷婷,岸边杨柳依依,秋天萧瑟的气息也减退了不少。后又去到自 清亭,看那跌水假山互为对景,爬上闻亭,居高临下看山谷溪涧,俱是别样风光。

    待老师来到,让我们各自绕荷塘观览时,我心中已产生了一个疑惑:要怎样 才能看尽水木清华所有的美?有没有一条路线能让我不错过它的风光?

    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先是选择了紧贴着荷塘边缘漫步。曲曲折折的山路,路旁高耸的山石,透过水边葱茏的植物看对面的工字厅平台,竟有一种身在江南园 林的错觉。循声来到跌水平台,看着水流自嶙峋的山石缝隙落下,仿佛流动的绸 缎,近看,一颗颗水珠四散腾溅,真有种碎玉腾涌的感觉。岸边石块或隐或显, 水面与岸齐平,充满了自然之趣。

    我再次从后山绕行荷塘,又是另一种风景。山上树木更加葱茏,阳光从树影 的缝隙投射下来,小路上仿佛撒了碎金。在树林间穿行,不知不觉又来到了“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的纪念碑,看着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前面摆放的 白菊,心中升起肃穆之感。绕了一大圈又回到荷塘边时,心中满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惊喜。

    短短的 40 分钟、绕行两圈还不足以让我看尽水木清华的风采,我心中 总有遗憾。再次绕到工字厅的平台时,又看到了那幅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 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终于释然, 怎么会有一条路能让我看尽水木清华呢?不同角度、不同路线、不同的季节,乃至于不同的年代,水木清华都有它不同的风景啊!

15.我曾走过,水木清华

田润卉  社科实验班

    午后,天朗气清,微风和煦,我与伙伴们一同来到水木清华。塘前山后,随性而行。似是不经意,却也盼望看到、听到,甚至嗅到,美的感觉。

    我看到,阳光洒向荷叶,将初秋淡淡枯萎的色彩笔笔抹去;我看到,朱自清先生的雕塑静立在某个角落,似是数十年间,这里一直一直那么安静,不曾改变;我看到,通往后山的小径上,错落相叠的石子,纵染纤尘,却有了岁月的味道。

    我听到,不远处的瀑布溅出水花时清脆的声音;我听到,微风拂过芦苇、树叶和草地时沙沙的声响;我听到,树影婆娑里爽朗的笑声,配这样的阳光,极美。

    我嗅到,水草漫过河岸水木的芳香;我嗅到,风中草木山石若有似无的清丽;我嗅到,秋天的味道,水木清华里,秋天的味道。

    这样的味道,让我感到美好。这种美好是可以延续的,在下一个秋天,在下一个类似的午后,当我回想起这样的味道,就会想起曾在阳光下看到的美好,就会想起自清亭里与同伴们一同讨论时的场景,纵使时异人异,曾经历过的感觉,却不会改变。

    我想,这是美的力量。我希望在这里,感受到更多的美。想象着,想象着.......

    想象某个春日的清晨,荷叶才刚刚泛绿,晶莹的露珠在温柔的朝阳里渐渐饱满,让那抹新绿愈加可爱;想像某个夏日的夜晚,我走过荷塘,伴着月色,走过秋实先生曾走过的路经,避开聒扰,独享一份清闲;想象某个冬日的黄昏,荷塘里寂寂无声,但在薄冰之下,某种生命的力量却在不断不断生根发芽,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盛夏........

    想象,细雨时,初雪后,独行,亦或结伴,走过这里,在水木清华独有的美好里,走过........景不相似,心境不一,变了很多,却也将更多美好的味道收藏于心底,待时光沉淀,慢慢品味。

    我曾走过,水木清华。

16.游园小记

艾海林 社科实验班

    秋天,大概就是文人悲天悯人的季节,是游子叹乡关何处的季节;是夏的衰零,冬的前奏。水木清华里的秋,大抵也不能逃脱吧,我在赶往自清亭的路上如是想到。

    开始人尚稀疏,独徘徊于工字厅周围,心想,北国的秋到底来的快,来的凄凉。衰败的残荷,满阶的落叶,以及萧瑟的秋风。在这个祥和的园子里,心里还是有些许惆怅。

    随后绕着荷塘以及小山漫步,在曲折而又幽谧的小路上,突然生了思乡的愁绪。这北国的园子里,竟然有江南的味道。自己的家乡,江西的一个恬静的小乡村,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园,农闲之时的宁静,不也是如此吗?那伸向池塘的弯树,塘边的柳树,小山上的花草,让我对“村桥原树似吾乡”有更深感触,也不免矫情的发出“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的感慨。

    然而,微信群里的分享,自清亭里的讨论,我似乎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色。那是阴雨天后太阳升起的爽朗,是残荷犹在可听雨声的欣慰,是跌水平台欢跃的歌唱,是水渠内小鱼的嬉戏,是岩石间几抹绿色生命的悸动。心中也舒畅起来,想起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开始赞叹这秋味十足的水木清华,开始明白这个园子也是一个起点。
有时候,我们为眼前的景色感伤,何不换一个角度去欣赏它的美?

17.水木清华众秀钟

周涛 数学系

    曾带着北大的同学来参观清华校园,听他们提起清华“现代气息浓郁”,便毫不犹豫地带他们来到荷塘,走过杨柳岸,嗅过清风,赏过繁荷,走过石桥,吟过对联,友人不由感叹道——水木清华众秀钟(此处取“秀”为秀美风景意,为避免曲解校歌,注于此,结尾句同),果然一点儿不错。

    这次,与清华学课程的同学来到荷塘——站在自清亭前,面对着荷塘,只见一抹抹各异的绿在眼前舒展:垂柳聘婷,细密的绿枝自然而然地垂下,仿佛树枝的每个尽头都挂着绿色的瀑布,飞流直下,枝长有限而绿意无穷;或者,不若说它们是柳树的秀发吧,一棵棵柳树乃是一位位女子,正要就着灵秀的荷塘梳洗打扮呢——有的已经梳毕,便立在荷塘边,有的则过于留恋那池水,便还弯着腰,任由发梢在水面飘荡着,偶来的清风梳过发间,水面便也拂起轻微的波纹;天光被发丝剪得细密,又碰上了那微漾清波,便有了柳荫下,水面上恣意的天蓝与浓绿交错的泼墨画。而并不只是水面——水下也生长着绿植,它们自水底向水面伸展,恰恰又与水面倒映的对岸树影相接,背景却是(在北京的天气下偶尔可得的)淡蓝天空的倒影,细细观赏,趣味良多。

    清荷田田,虽是深秋时节,却也仍有大片的荷叶仍身着绿衣,抵抗秋的消息。有同学惊喜地感叹,荷叶也向着阳光呢!是啊,正是那阳光透过叶面增添的光辉,让那绿更加鲜亮明丽了。深绿,青绿,黄绿,不同色泽的叶片彼此交接着,各自展示着冬来前所余的生命时光。诚然,相当一部分的荷,在为水木清华增添了这一年盛夏与秋初的风韵后,褪下了绿袍,或换上黄衣仍擎于干结的茎杆,或漂荡于水面渐渐枯朽。终有一天,眼前的田田绿荷也将走向这样的宿命罢?,留得枯荷听雨声,在一定的心境或际遇下确乎是一种孤凄与萧索罢?但我也愿意相信,客观上看,这一岁的枯荷实在是可以化作池底的堆肥,孕育来年的荷叶田田呀!

    更不必说,后山里的株株绿植,在这钟灵毓秀之地于梢头生长出的的吐露清芬的绿叶。置身于大片叶子交叠成的绿帐下,整颗心都静了下来。

    走在荷塘边沿,踏着青石路,只见驳岸的画卷的眼前徐徐展开:水木清华的建筑前,主路由齐整的青石铺就,左侧有青灰的低台,再往左便是从正门向两边延伸的青砖白墙了,颇有些江南水乡的建筑风韵;而右边,荷塘旁,便十分丰富了:地面的构成换成了长条青石与多边形浅红石铺成的方块,形似地砖而实非,韵味远在其上;往右便是形态各异的山石,不仅大小高低各异,而且纹路也相去甚远——有的表面便兼具“山峰”与“山谷”,各种凸起与凹陷配合那青灰交错的色泽,让它们本身就有群峰连绵之态;有的形态方正,表面平坦,却如同斧劈一般,满布直落落的粗细长短不一的线条,;也有的是层层叠叠,由一层层薄薄的石片堆成,层次分明……行至西北,便得一跌水平台,自上而下,汩汩清流被山石击碎,碎开的水花反射出日光而更显晶莹。或许它有着颇为明显的人工痕迹,但也正是这源头活水,让这荷塘得以保持生机与活力吧。水流永是激荡,岁月永是流驶,此刻我所注目的依依柳枝,又会不会是朱自清前辈曾摩挲过的那一株呢?荷塘里沉淀的时光痕迹太过厚重,如今的我不过只能从中小取一瓢,沏成淡茶,略微品品而已,但这已足够——对景物的美的体验,实在不需繁重的观感,也不必求得重温前人的体会,而实在是来自于心底小小的共鸣与随之产生的幸福呀。

    山光水色俱秀,池中云影清平,水木清华,众秀所钟。

18.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余标 化学系

    从逸夫馆出来,已是五点多了,心里却还惦记着上节课的作业,便决定去水木清华再走一遭。

    路上还想着谢混《游西池》中的“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细想来又觉可笑。重阳已过,北京的秋风连我都冻得受不了,又如何能见“鸣禽集”呢?清华园后山草木葱郁,虽已深秋,杨柳犹盛,又如何能会有清光华彩沉隐于水木之中的景象?怕只是校友牵强附会,见了“水木清华“字样,便将其刻在池边。

    从东南角走近水木清华,便望见西边红晕一抹,卧于林梢。往北走几步,柳丝缝里里便露出一轮红日,大二圆,红润而毫不刺眼。却又似个黄花闺女,见人害羞,时而看得见,时而又沉下一些。也确实“景昃”了。

    立于于自清亭西南角,听见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此起彼伏。小时侯听着鸟叫声起床,来了清华以后却许久未听得此天籁,又值此季,竟有些不能相信自己耳朵,伫立许久,方才确定确实是鸟声,似乎鸟儿还不少。我忍不住向四周张望,却连一只鸟影都见不着。这才猛然醒悟,“景昃鸣禽集”呀!恐怕谢混当时也不曾见鸟飞回巢中,只听其鸣声清脆,此起彼伏,便知日暮鸟归了。不知何时,有人见多,游客的笑声打破了这祥和的乐音,我只好往后山走,避开着嘈杂的人群。

    站在后山的小土坡上,天边的红晕先浓而后转暗,光线逐渐黯淡,水面失去了白天耀眼的粼粼波光,北侧的林子仿佛静谧幽深了起来。直到这一刻才知道“水木‘沈’清华”之意,湖水草木似乎收敛了清华光彩,归于岑寂,融入了暮色之中。再衬依稀鸟鸣,此景便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凄婉。

    望一眼前几日雨中绿意依然的荷叶,一日不见,此荷竟憔悴若此,似乎一夜之间都转黄了,往日稠密的荷塘忽然萧疏不少。一些枯槁的荷叶卷了起来,东倒西歪。更有甚者,索性连茎也断了,无力浮在水面上。西北的水声依然宏亮,杨柳却因无风作伴,懒怠动了。原来钟灵毓秀的清华园也难敌四季轮回。清光华彩与其说沉隐于水木,不如说是沉隐于昼夜更替,四季轮回。时间悄然带走了清光华彩。

    不知不觉又到了工字厅的后门,“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淡洵是仙居。”是啊,无论是春夏的清光华彩,还是深秋静谧凄婉,水木清华的景”都非凡境”。枯荣各有其美,只看谁来品味。若有一颗“任东西南北”的心,不为秋暮之肃杀所感伤,“水木湛清华”中的“湛” 解作“深、沈( 沉) ” 又何尝不是符合清华园之情景,又何尝不是别有韵味呢?

19.水木清华 槛外风光

隋鑫 化学系

    水木清华,木秀于林。百年风雨,名校巍巍。

——题记

【景致】

    秋深,清华园的水塘里,碧荷已残了。水面上,鲜活的气息已透不出一丝半缕,坡上的亭子在晨光中显出它的孤峭影子,少了茂绿丛树映衬的它,像是受了冷落,只有对着空阔的苍天叹息了,虽然荷塘此时无花,只留一片挂着半枯黄叶的细茎在那里无处可去,而在初披着柳影池波的我这里,心上浮着的感觉还是新鲜的。

    目光闲缓地放出去,收拢着暮秋衰颓的光景。临漪榭的木栏上坐了几个享闲的老人,神情被一池静水映得愈显柔和了。题着“水木清华”横匾的那建筑旁的椅子上,也有两三歇息的人,眼睛里的光落在从水面伸出的挂着白絮的芦苇上,和那片闪闪的金色融在一处了。转眼看,假山前平铺的一片浅草,绿色倒还养眼呢,略略感着些园林气味。

    “水木清华”这个晋人传下的成语题在临波筑起的平屋的匾上,两侧柱上题着殷兆镛“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的联语,青瓦檐的后面,刺桂、侧柏、西府海棠、君迁子的柔韧枝条正探出工字厅,后院灰色的砖墙”静静地弯垂在天底下”和池畔的杂树一起将薄荫遮在水上,春日里慕“清华园之菊”,盛名的朱自清曾经一天三四趟地到堂前花下徘徊,他有一节字句说“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杆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月色看过。”水光浮上深黄浅绿的叶片让我感到宁帖,我是寻到了清华园的根吗?把校园建在风景里”世间能有几家?这大约也是我要对清华偏一分心的理由,不消说它的学问,只这满坡的竹树、绕岸的芦苇、旧式的亭阁,就全是东方的、古典的。学子诵读于此,受教之益暂不去说,心神先已醉了。

【人物】

    看风景的还有朱自清,这位清华学人是以雕像的面目静伫在水木清华的绿丛中,仿佛在端详着清华的日新月异和沧桑的历史。

    朱自清石像在岸边,风神宛然,先生坐眺一池着了寒的秋水,四时之景的变化不改他安静的容颜,朱先生《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宗璞说未名湖:“比清华的荷花池大多了,要不然怎么一个叫池,一个叫湖呢”。可是这水面不广的池,是和朱先生的《荷塘月色》连着的呀,篇中有“浓浓的颜色,清清的音响”在,谁又能把它的幽韵看浅了呢?清华人的心上,终年不离荷似的,到了春暖的日子,岸畔柳色鲜翠,绵绵的雨丝从枝叶间落了满池,也拂上他的颊,如见先生在风里舒心地笑着,一个江南人,进了这北国的天地,情也水似的柔,自清亭是为他而建的,斜斜地在池水的东面对着他,有个女学生坐在亭前一块平石上埋头看书,又抬眼朝漾动的微波凝视,小月河-一个在岸柳下遛狗的男人说,就叫校河。西岸,有一溜灰砖平屋,那一晚,夜月皎好,朱先生许是从这里踱步出来,走过雕着简单线纹的白石河栏,肩头满披着银霜般的月光到塘畔沐起清凉荷风的吧,我又怎能说得准。有一回,我从荷园餐厅出来,转悠到被“奠居”之主吴宓称作“藤影荷声之馆”的古月堂前,门闭着,更显出小院的幽静,后来知道梁启超’朱自清也在这里住过,《荷塘月色》盈动的静美之气,似乎只有在这种宁谧的地方才能捉到纸面上。

【历史】

    听课的地方是一个亭子,临着近春园遗址,近春园过去的繁盛早被英法联军劫掳的兵火焚尽,碑上数行记往的文字间尚留着模糊的史影,秃秃地剩下环着一汪水的土阜,像一个岛,白石拱桥的一端伸过去,可以踱到上面,一脚把沉眠的历史踏醒。桥边的芦苇黄了,尖梢染白,却还抬起头,不甘生命的衰朽,芦叶在水面漂了一层,竹丛却还留着一些绿意,半黄的是垂在岸边的眠柳,栽了一些树、山楂、紫荆、油松、玉兰、鹅掌楸,许是岛上散遗的刻着花纹的残额断础把心压得太重,铭证般地嵌入灵魂,屈辱的火又要在溯想中复燃起来,就要请来树和花,让自然的红翠给受过难的旧园添些生气。

    自清亭北面的坡头,孪生似的立着闻亭,它是因闻一多而在的,亭内悬钟无声,待发的颤音像哽在喉头的诗。顺着石阶下到坡底就到了闻先生的像前,朱自清像用汉白玉雕成,质感的细润仿佛应对着他清丽的文风,闻先生的这一尊却是在一块赭石色的花岗岩落下錾凿的,况且刻痕的粗狂,直似从汉魏石雕那里来,和闻先生沉毅的性格融和到一处了。

    《清华周刊》上印着的闻先生的那些诗,勃勃的意气镌在他的目光里。我对其中的一句话影响深刻,以此做结:

    “你可听见枝头颂春的梅花雀,朋友们,请你也揩干眼泪,和我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