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无问西东”的原创者,撰写清华校歌歌词,他是溥仪的数理化老师,梁实秋的国学老师……

赖浩然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24/c82b3edcc5164c2e9603b9a8ddc2020e.jpeg

“无问西东”本是清华大学校歌歌词中的一句。当前,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播,该歌词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汪鸾翔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热点人物。 

好学深思的举人 

汪鸾翔(1871—1962),广西临桂人,1871年3月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母和母亲都善于诗词,遗有诗集。他5岁时就由祖母和母亲授以唐诗三百首和毛诗。 

1885年,14岁的汪鸾翔考中秀才,但其父不鼓励他学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而是带着他赴广东游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24/415ccce3a3144c57bcfee8979034cf06.jpeg

张之洞 

1889年12月,汪鸾翔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他在此学习的两年多时间内,阅读范围广泛,思考缜密,思想敏锐,态度理性,不论读中西书籍,都能观察入微,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在每个问题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时才21岁的他,在十九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已经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了。为此,他深得书院山长梁鼎芬和老师朱一新的赏识。 

1891年,他以广西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892年进京赶考未中,留在国子监南学学习,在此学习了六年,攻习国学、西学等科。 

父子均为清华人

 

汪鸾翔是清末封疆大吏张之洞幕僚、纪晓岚后人纪钜维的女婿。汪鸾翔当时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学任教,纪钜维为该校的校长。 

他和清末举人、冯国璋秘书刘诒孙为连襟,刘诒孙即为京剧名票刘曾复的父亲。

 

汪健君

 

汪振儒 

汪鸾翔自己和其三位儿子——汪健君、汪振儒、汪复强均为清华人。其次子汪振儒为人刚直不阿,追求真理,富于正义感。1926年3月18日,他参加了在李大钊领导下的北京学生集会,强烈谴责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的罪行,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段祺瑞执政府竟然开枪镇压学生,当场打死47人,打伤150余人,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三·一八”惨案,汪振儒也当场中弹受伤。 

投身维新变法 

张之洞在武昌,大举兴办实业和新学堂,1897年秋,他欲编写《劝学篇》,遂电召汪鸾翔先生到武昌为其收集资料,帮助编纂该书。 

《劝学篇》充分地反映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汪鸾翔深受其影响,这些思想在清华校歌中都有所体现。 

早年汪鸾翔就在广州聆听过康有为的维新宣传,1898年春,他又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召开的宣传维新的会议,并参加了鼓吹维新变法的组织——保国会(强国会),积极参加维新活动。 

维新变法失败后,他目睹了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也目睹了刑场上观众的麻木不仁。他痛心地感到救国要从教育国民开始。 

成为董必武的老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对民众进行启蒙,开通民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再赴武昌,在文普通中学堂、方言学堂、师范学堂、农业学堂、工艺学堂及湖南旅鄂中学堂任博物理化教员。当时能教授科学课程的国人还很少,汪鸾翔是先驱者之一。从现在留存的资料看,他当时还编写过一本《动物学讲义》,还编写过物理和化学课程的书。 

1905年,19岁的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秀才董必武(董用威)来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中学堂(今武汉三十一中),1910年他从该校毕业,获得“拔贡”功名。 

董必武 

汪鸾翔在武昌任教10年(1897—1907),其中他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学任教期间,成为董必武的老师。  

梁实秋的国学老师 

1907年,汪鸾翔再次入京,先后任北京第一师范学堂物理化学教员、保定市顺天高等学堂教务长。 

民国成立后,他鉴于归国留学人员渐多,科学教学人才济济,而国学反倒受到忽视,于是又改为教授国文。他历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河北优级师范学堂地理学教员,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任教。1918年暑假后,他到清华学校任课,直至1928年离校。 

1941年后,他因年届70岁而赋闲家居。 

汪鸾翔还是著名文学家、清华大学校友梁实秋的老师。据他回忆,其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个问题。清华不重国文,把它当成选修课,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汪鸾翔有些口吃,以广西的口音结结巴巴地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梁实秋听了当做笑话,后来他体会到国文的趣味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

 

梁实秋 

梁实秋在清华曾经和同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他们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点点名之前作半小时多的写字练习。梁实秋专门学习汉朝的隶书,临摹张迁的作品。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张迁的作品相比,仅略有形似而已。 

梁实秋和戏墨社的同学,请长髯飘拂的汪鸾翔做指导老师,几次送作业给其过目,汪鸾翔对他们多有嘉勉。 

溥仪的数理化老师 

汪鸾翔除了是董必武、梁实秋早年的老师外,他还是溥仪的老师。为了谋生,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担任过溥仪的数理化老师。

 

溥仪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撰写清华校歌歌词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于1924年采用了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汪鸾翔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清华大学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也做张慧真)女士谱曲。 

清华校友、哲学家贺麟认为该校歌“实儒家学说之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词,也颇得体”,他还提到中文校歌为同学们所欣赏。 

清华校歌 

清华大学教授陈新宇认为,该歌词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独到。该新校歌以学术救国为清华己任,并结合清华特点与世界潮流,提出“融合东西文化”的目标定位,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一种兼容并蓄、平等视之的立场。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礼记》,寄寓极乐世界理想;“自强”“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训;“春风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学期许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进,意义隽永。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囊括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类学科,寓意并行不悖,任人选择,体现自由教育之风;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教诲学生注重内在德性修养,切勿只恃外在技艺和小聪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种种理念,对于今天努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政者,苦恼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教育者,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汪鸾翔还撰写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发表在1925年10月的《清华周刊》上。他说其之所以写下“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那是因为:“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 

学问渊博 

汪鸾翔学识渊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高的造诣,涉猎面甚广。 

他喜作古文诗词,著有《秋实轩诗集》《秋实轩文集》《秋实词钞》《诗门法律》及《古诗句法研究》等。 

他对国画尤所专长,初学中法,继学西法,历数十年。晚年更融会中西画理画法,删改古画法十三科,加入图案、标本、写实等科,期归实用。他的山水画风格清幽澹远,工致细微而又气势恢宏,很有特色。他在84岁时,用黄子久画法,写杜甫诗意“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都”山水册页,表现出他的画艺成就。此画现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馆。 

他对现代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研究较深,于生物、数学也很爱好。 

1952年6月,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发现80多岁的老师汪鸾翔生活清贫,便推荐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让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鸾翔病故,终年91岁。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