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002班留校11名毕业生管窥清华“ 新工人”

董名垂 

文革前,在江浙沪三地有两句流传很广的话,用来形容清华大学及清华电机系,一句叫“穷北大、富清华,不要命的进科大!”意思是说,北大专搞文史理,挣不了钱,也没多少科研经费,相对来讲比较穷;而清华是理工科,正是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头戏所在,科研经费自然多,培养出来的人能挣大钱;而当时坐落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中国科技大学(“文革”中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尽搞些钻牛角尖的高精尖学术研究,要玩命、拼命才能弄出点成果来的,一不小心连命都得丢了。一句调侃式的顺口溜,就形象化、简而化之地把中国三所最顶尖名牌大学的特色给勾画得一清二楚。另一句话就是“清华田鸡(即水稻田里的青蛙,上海话“电机”的发音类似于“田鸡”)呱呱叫”,意思是说,清华大学的电机系名声很响、是呱呱叫的!

冲着清华大学“培养红色工程师摇篮”的名气、更是冲着她严谨求实的学风,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寒窗苦读,再通过严格的高考筛选,上海(4人)、北京(1人)、天津(1人)、江苏(4人)、河北(4人)、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吉林、辽宁、甘肃(以上各1人)等14省市接到录取通知书的5女18男共23名学生,于1965年9月6日星期一齐刷刷汇聚到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磁远距离自动保护专业的电002班。那时的我们,怀揣远大抱负、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充满青春活力。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入学教育和在校短暂军训,随即投入一周6天正规的大课听讲、小课习题辅导、实验课实践验证等程序化连轴转的学习进程。第一学年上半学期经受了清华大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教育的严格培训,切身体验到了在严师高水平教授传授教育下、在周围高手林立的环境中,什么叫严谨认真,什么叫一丝不苟。经过半年时间,大家逐步适应了高校的学习节奏,全都合格通过期中及期末考试,1966年2月顺利进入了第一学年的下半学期。

但是,正当在红色工程师摇篮里接受抚育培养的“天之骄子”们奋斗向上、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意料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天刚由冷转暖,到了临近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期末考试的关键前夕,1966年5月25日下午2点,一墙之隔的邻校北大哲学系聂元梓等7人,在北京大学大膳厅的东墙上贴出了轰动世界的全国第一张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了些什么?》自此,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接踵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辩论,继而破四旧、停课、全国大串联、复课闹革命、红卫兵造反派分裂、今日揪这个、明日斗那个、武斗升级、校内长达百日大武斗、“7.27”工宣队进校、斗私批修、拉练、清理阶级队伍、教育革命、下厂开门办学、蹲点到教研组……等等,不经意间,大学近5年的学生生活就这样在一直不停歇的折腾中度过了。

“文革”期间,打乱了清华大学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少量精英毕业生留校当老师的传统,直到1968年年末1970年年初才在工宣队领导下,逐步开始分配积压在校的6\7\8\9\0\00字班共六届的约上万名毕业生。那个年代清华大学重视培养学生功底深厚、要搞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学业水平非同一般,在一般高校学制都定为4或5年的情况下,清华大学的学制定为6年。但到1965年的00字班时,为执行毛主席“学制要缩短”的指示,清华决定从那年开始将学制改为5年,这样,1964年9月入学、学制为6年的0字班,就与1965年9月入学、学制为5年的00字班学生都预定在1970年同一年毕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清华大学以毕业年份命名的X字班,会出现0字和00字重叠序列号的原因所在。

历史的车轮飞滚,还没怎么着呢,就毕业分配、要走上工作岗位了。1970年毕业分配的最终结果是:除留下个别6字班毕业生之外,主要是从0字和00字班毕业生中挑选留校了800多名“新工人”。这年3月,接到电机系工宣队通知,电002班留校当“新工人”的一共有11名同学,占全班人数高达47.8%,这一比例在全电机系、乃至在全校都屈指可数。更令人叫绝的是,此后除有一名“新工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离校之外,其余10名留校“新工人”全都服从组织分配、安心工作,被调配到清华自动化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校机关等单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清华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岗位直至正常退休,为清华大学的发展成长贡献出了青春和毕生精力,亲眼见证了清华大学的日新月异和蒸蒸日上。

哲学家们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一勺水,尽管无法反映出江河湖海的波澜壮阔,但总可以让人从中品尝出水质的甘甜清澈。那么,从下面列出的电002班留校11名‘新工人’的名单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简历中,多少也可从这个班留校“新工人”的身上,看到这些清华发展的经历者、见证者、奋斗者的足迹和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毕业留校的11名“新工人”:

自动化系7名:华成英(女、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首届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负责人、全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张莹(女、教授、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窦曰轩(副教授、曾任自动化教研组副主任、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徐文立(教授、博导、曾任自动化教研组主任、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张大力(教授、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孙梅生(教授、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参与总体设计并全面掌握数控铣床计算机技术并于1974年护送集体研制成功的KXZ-2132数控系统东渡日本参加在大阪和东京两地举办的日本国际机床展演示展出,为祖国争得荣誉)、董名垂(详见后面本人“教学科研技术职务”);

电机工程系1名:李志康(教授、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

机械工程系1名:钟约先(教授、博导、曾任机械系副系主任、多次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

校机关2名:宫兴林(教授、曾任校外办副主任)、何延生(离校、曾任四通集团北京鹭岛公司总裁)。

分配离校的12名同学:许小莹(女)、许畅(女)、曹立白(女)、李羡民、郭绍祥、徐百康、张鹤鸣、冯家驷、居维东、何健钢、黄学勇、陈自林(最后四名同学已因病不幸先后离世)。       

一滴水,尽管无法反映出江河湖海的水波连漪,但多少总可以折射出水珠的色彩缤纷。那么,从作者本人不起眼的流水账简历中,多少也可以从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看到清华“新工人”左挑右扛、双肩同时担当教学、科研、政治、行政等工作并力争做好的呕心沥血、砥砺前行和不断付出:

董名垂,1947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博导,2015年退休。

1965年9月入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002班,1970年3月毕业留校在清华自动化系任教;1973年7月~1975年7月清华自动化系首届研究生班毕业;1979年3月~1981年6月意大利罗马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3月公派到澳门大学任教。

政治及行政职务:

先后曾多次担任学生班主任兼党支书、多次担任学生年级主任兼辅导员、研究生班党支委、清华农场农二班班长兼党小组长、中国赴意大利罗马进修学生党小组长。

1976年7月:清华自动化系赴唐山抗震救灾队队长;

1984年12月1990年12月:连续三届共六年担任自动化系工会主席、系分党委委员;

1986年9月1988年9月:清华校工会常委;

1990年5月、1993年10月:二届自动化系教代会代表组副组长;

1991年1月1993年1月:自动化系工会副主席兼业务委员,分管体育、宣传;

1993年4月1995年3月:自动化系工会主席、系分党委委员;

1993年10月1995年10月:清华校工会委员;

1983年3月:系级先进工作者;

1988年3月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工会干部、优秀教职工之友;

1991年7月:北京市“交通安全在我心中”演讲海淀区胜出、北京市决赛获优秀奖;

1983年6月、1986年4月、1991年3月:三次被评为清华校级工会积极分子;

1993年4月、1994年4月、1995年4月:三届清华大学学生科技活动评选委员会委员;

1993年5月:第六批“火花基金”评审委员;

1994年10月、1995年11月、1997年3月:三届自动化系学生科协科技顾问。

教学科研技术职务:

先后曾担任清华自动化系CIMS联合研究室副主任、国家CIMS设备引进组组长、国家863-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IMS-ERC)副总师、国家CIMS-ERC信息系统实验室主任、国家863-CIMS技术培训中心(北京)主任;澳门大学电脑与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ORACLE全国用户协会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技促进会一届委员;昆明船舶集团公司、上海飞机制造厂、青岛海尔电冰箱厂等企业的CIMS总体设计专家组组长;巨龙集团公司CIMS总体设计专家组副组长。

曾双语讲授24门学士及硕士生课程,指导71名学士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培养并最终拿到学位证书的研究生47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5人,指导博士后1人。圆满完成57项有科研经费投资的科研攻关及研究开发项目,内含一项国家863项目和两项欧洲尤里卡项目。在国内外技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或书籍上总共发表208篇论文/章节:杂志论文77篇、参与著书7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24篇。曾 4次做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持人、17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主讲发言。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拥有6份专利:美国发明专利1份、中国发明专利1份、香港实用新型专利4份。总共获奖23项,包括:

所参与的国家863计划CIMS-ERC集体荣获(4项):

01)1991年:国家科委高技术司、863自动化领域专家委颁发的课题一等奖;

02)1993年:中国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03)1994年:美国“CASA/SME University LEAD Award”大学领先奖;

04)1995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个人荣获(15项):

01)1985年:清华自动化系颁发的教学优秀奖、

02)1985年:课程设计校二等奖;

03)1985年:“电子学实验指示书”校教材二等奖;

04)1986年:清华自动化系颁发的教学优秀奖;

05)1989年:主编拍摄的电教片“逻辑分析仪及其应用”获校级教材三等奖;

06)1989年:国家863 CIMS-ERC颁发的个人成绩显著一等奖;

07)1989年:国家863 CIMS-ERC颁发的信息系统实验室成绩显著一等奖;

08)1990年:国家863 CIMS-ERC颁发的个人成绩显著二等奖;

09)1990年:国家863 CIMS-ERC颁发的信息系统实验室管理优秀奖;

10)1991年:国家科委自动化领域专家委颁发的先进个人奖;

11)1992年:国家科委自动化领域专家委颁发的先进个人奖;

12)1994年:中国国家教委颁发的促进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一等奖;

13)1997年:1996年度“清华之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一等奖;

14)1997年:Motorola个人优秀一等奖;

15)2001年: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颁发的因成绩突出而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澳门政府颁发的有高额奖金的国家省部级科技奖(4项):

01)2012年:“电网环流与稳定性分析” 项目获澳门科技进步三等奖;

02)2012年:“电子政府与数据一致性完整性”项目获澳门科技进步三等奖;

03)2012年:“葡中机器翻译技术与系统”获澳门科技进步二等奖;

04)2014年:“家用心血管监测与诊断系统” 获澳门科技发明三等奖。  

结束语:清华“新工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有着厚重的时代烙印,但也不乏是一种精神财富,让我们这些人每每回忆起工宣队为帮助年轻毕业生摆脱“臭老九”桎梏所作的努力(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九),更令我们牢记历史使命,不断拼搏向上、求实奋进!留校“新工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几十年如一日,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平凡普通的一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不平凡不普通的贡献。1970年至今51年已经过去,值此庆祝母校诞辰110周年之际,当回忆起历历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对母校和世人说:清华“新工人”无愧于清华学子的光荣称号!  

1995年毕业25周年电002班留校“新工人”(缺孙梅生)与班主任余孟尝老师(前排左四)合影,作者为后排右一。

 

1995年毕业25周年电002班部分同学与班主任余孟尝(二排左五)、沈振基(二排左六)老师合影,作者为前排左三。

 

2010年毕业40周年电002班21名同学(2名已去世)在校庆日返校合影,作者为第三排右一。